靜坐閑讀磚塔下
“無事可靜坐,閑情且讀書。”初讀此聯,是在北京教書的老友發給我的。短短十個字,頗中我意。時下,無事、閑情何其難得,靜坐、讀書又何其怡情。這當是如我這般游走于俗世之間的人最向往的奢侈生活吧。
正因此聯,我知道了正陽書局、北京磚讀空間這一“鬧市桃源”。可真正“無事”造訪,卻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春日午后。
灰色磚墻、漆紅大門、飛檐門樓,加之門楣上依稀可辨的“元萬松老人塔”字樣、兩側“正陽書局”“北京磚讀空間”標牌及兩扇六邊鏤空玻璃花窗,瞬時在繁華鬧市中覓得一方古樸雅靜、書香濃郁的走心之所。放慢腳步,上臺階,推朱門,邁門檻,進得院中,一時逃離喧囂,沉浸在悠悠古韻、濃濃書香、幽幽春光之中。
小院正中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“萬松老人塔”,巍然壯觀,精巧典雅,立于大地之上,直入蔚藍晴空。繞塔緩行,仰頭觀瞻,似見香煙裊裊,如聞風鈴聲聲。如若登臨,定有獨立于世、超然物外之快感。
“磚讀空間”,“磚”為磚塔,“讀”當是那藏書六萬余冊的書店了。
正南房、正北房是“正陽書局”。挑簾而入,滿滿的藏書、藏品讓人驚呼“別有洞天”。說是書店,其實更像是一個北京歷史、京味兒文化的博物館,小小房間濃縮了老北京的時代變遷、城市縮影和生活方式,極富年代感和懷舊感。
然而最吸引我的,當屬展陳于院落四周、極具老北京特色的老門板、老門墩、掛沿板。它們不知造于何時,來自何處,出自誰家;不知經過多少風吹雨打,看過多少人間悲歡,有過多少推拉撫摸,此時此刻,脫離曾經的四合院、老主人,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,或豎立或堆疊于院中,漆脫了,木朽了,被時代遺棄,供今人參觀,頗有幾分蒼涼悲愴之感。
也罷,與其兀自嘆息,不如從它們周身洋溢的“文藝范兒”中找尋昔日的光彩。除卻精美的門環、門釘、門雕、門墩不說,單那門板上醒目的門聯,便是楷隸行魏,筆鋒剛勁;家國詩書,意蘊深遠。
累了,就在小院正西的長椅上坐坐,隨手拿起一本旁側書架上的雜志,精讀粗讀皆可。或望著面前的磚塔、方磚,身前身后的老地圖懷古,瞅著眼前的一架葡萄、數叢月季、一棵老椿樹、七棵海棠樹、四棵石榴樹發呆,任思緒在它們的四時榮枯之中游離散亂,忘了時光。
若有雅興,可在院南或院北的藤椅上,西南角的方桌前、長椅上小坐,茯磚、壽眉、白牡丹、碧螺春、金針王、正山小種任意點上一壺,“助文思,添詩興,祛煩悶,佐清談”。一盞清茶、一叢修竹、一本詩書、一腔閑情,頓覺此刻即是“人間好時節”。
與我、與游人一起迷戀這小院的,還有一花一白兩只貓咪。或悠閑地漫步,或慵懶地打盹,不問來者,不懼閑人,我行我素,自在逍遙。據說花貓叫“磚磚”,是正陽書局的網紅貓。不妨喚那只白貓為“讀讀”。二位終日相伴閑居于“磚讀空間”,好不快活。此時,我幽坐在門后的暖陽里,像極了一只貓。
離開正陽書局時,又特意賞讀了那則門聯:“無事可靜坐,閑情且讀書。”這是磚塔小院的“門風”,今后也將是我的業余追求,盡情在“靜坐”“閑讀”中尋找自我,叩問初心,于清靜院落小憩之后,釋然地邁向人潮洶涌之中。
- 上一篇:可以穿梭時空的畫筆
- 下一篇:民企院士的“飛天夢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