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他藏起一半的愛
結婚那會兒,早我一年結婚的閨蜜送上一句她的圍城名言,斟茶7分最見誠意,吃飯8分飽最養胃,愛他,就愛5分,不多不少剛剛好。
我明白閨蜜的意思,她是怕我愛得太深反受其亂,可是我對老公的愛,怎么可能只愛到一半呢。
戀愛時,是我追的老公。第一眼見到高大帥氣而且已經是公司項目經理的老公,我當即就傻掉了,好在有“女追男隔層紗”這句話激勵著,我直接把他列為奮嫁目標。一年后,我們終于步入圍城,第一回合的勝利并沒讓我高枕無憂,我深知婚姻是一場漫長的征途,結婚只是“攻城”成功,“守城”更需要加倍努力,真正的長跑才剛剛開始。
婚后不久,我就系上圍裙成了廚房里的俏廚娘,炒一手好菜煲一鍋靚湯。老公喜歡約朋友喝酒聊天,我就打扮的得體大方緊隨其后做“尾巴”。老公愛看體育頻道,我就一邊打著哈欠一邊假模假式地跟著他做球迷。他回家多晚我都等他,他出差我肯定電話查勤,他隨口夸廣告里的休閑食品,第二天必然擺在餐桌上。也有感覺累的時候,可看到老公心滿意足地依偎在我身邊,我就覺得值了,不都說愛夫如子是甜蜜的罪嘛,那咱就甜蜜到底!
人還是我跟他,事還是從前那些柴米油鹽,可是架不住3年婚姻的不停重復,什么感覺都蕩然無存了。問老公晚上想吃什么,他說隨便,陪他看NBA,話沒說上3句,他直奔書房打開電腦;朋友喊他出去喝啤酒,我立馬起身換衣服,他沖我皺皺眉,人家都不帶老婆你去算怎么個意思。
我開始緊張起來,他外面有人了?嫌棄我了?我粘老公越緊,他越是想與我保持距離,他開始頻繁出差,公司一有出差任務就搶著去。原本以老公為軸心的生活突然空出大段的空白。
一天晚上,無聊的我在網上閑逛,一個很多人跟進的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:在國外,尤其在歐美國家,許多夫妻之間流行起給婚姻“斷食”的風潮,比如夫妻分別與自己的朋友外出旅游,在此期間,沒有意外或者重大事件兩人基本中斷聯系;或者在同一屋檐下過一段互不干擾的“陌路”日子;哪怕是在一天內也要區分開雙人空間和個人空間,這些都可以視實際情況商定。這樣的斷食,其意義是在為婚姻排除乏味的毒素、保有積極的健康心態……
我回想起結婚時閨蜜的圍城名言,反芻我和老公一路走來的點滴,一直都是我在付出全部,只恨愛他愛不夠,而今卻愛到他想逃。我幾乎用愛編織了一張天羅地網,卻忘了太強烈的愛是他背負不起的包袱,沒有喘息空間的愛只會令他窒息令我困頓。
婚姻中的愛與戀愛時候的愛是不一樣的。戀愛的時候,強烈的愛會促使著兩個人越走越近,而婚姻里的愛,如果太強烈,無孔不入,就會成為男人極欲掙脫的枷鎖成為傷害自己的苦藥。
我終于明白,要想拯救這段亞健康的婚姻,只有一條路,縱然我心里裝著對老公十分的愛,如今也要藏起一半來,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一半的愛就足夠了。
我主動要求出差。老公一臉依依不舍,要去多久,我挺不習慣的。但他的眼中分明是狂喜。
剛坐上火車,我就開始想他一個人誰給他做飯,誰提醒他換洗衣服,想著想著生自己的氣,他遇到我之前,不也衣食無憂地生活了25年嗎?不許再想他。
我的手機24小時開著,但我沒有主動給老公打電話。第三天晚上,手機響個不停,是老公打來的,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,卻慢悠悠地接了電話。他急切的聲音響起,你怎么不往家打個電話。忙啊。再忙也得打,不然還以為你出什么事了。我笑,還不是想讓你清凈幾天。老公口氣有點蔫,沒你騷擾的日子,還挺不習慣的。再笑,掛斷電話。
攢下的公休,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留在家里全方位照顧老公,而是跟閨蜜一起去農家樂,或者回鄰市的父母家里住上幾天;老公加班或是和朋友相聚,我不再一個電話連著一個電話,我用小說、音樂、十字繡填充自己,或者去小區的美容院做個護理,學會自得其樂;當老公十拿十穩地“使喚”我,老婆,把我襯衣燙一下,餓死了快點開飯,DV的電池你充好了沒時,我不再像從前那樣全部包攬,而是藏起一半的愛,對他說,我自己的計劃還沒弄完,你再等一個小時吧。或者,如果你愿意替我去超市買我愛吃的牛肉干和芒果,我想我會做得更快更好。
當我一開始這樣做時,心里是忐忑的,老公是不滿的。長久以來他心安理得地享有我全部的愛,當我收斂起一半他反而開始抱怨。我告訴他,一直以來我們的愛是不對等的,我怕失去你,百分之百地愛著你依著你,但現在我不怕失去,我們的愛要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,我不想讓自己像以前那樣成為你的負擔,你不是也常常喊累嗎?
老公開始討價還價,你可以只愛我一半,但是家務全都歸你。想得美!我半真半假沖他揮舞拳頭,他竟然沒躲,拳頭砸在他腮幫子上,這可是我們家的第一次暴力事件。我心想,完了,怎么給一向驕傲高高在上的老公一把梯子下,要為了這鬧家變,豈不得不償失?
老公一把捉住我的手,看不出,你這棉花糖媳婦還練了幾招胭脂拳法,來,拿我繼續練練手,練好了出門也能對付一個半個的色狼。我一下明白過來,敢情老公自己找了把梯子下來了。
當我用全部對待婚姻,對待老公時,我的愛成了束縛了彼此的繩索。真的深愛,就為他藏起一半的愛,用適度寬和的一半愛去對待他,婚姻里的他和我才能破繭而出。